1. <acronym id="fcznd"><strong id="fcznd"><xmp id="fcznd"></xmp></strong></acronym>
        <li id="fcznd"><ruby id="fcznd"></ruby></li>

          iPhone上的Home鍵要徹底消失了,你會想念「一鍵回家」的感覺嗎?

          發布時間:2018-08-24
          iPhone 上的 Home 鍵要徹底消失了,你會想念「一鍵回家」的感覺嗎?
          和旋鈕、可拆卸電池不同,Home 鍵還不能算是一個被拋棄的設計——它依然活得好好的,存在于數以億計的智能手機上,或許就包括了現在你手里的這部。但我們都知道,留給 Home 鍵的時間已經不多了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當蘋果決定發布 iPhone X 的那一刻,這家科技巨頭的態度就已經十分明確:帶有 Home 鍵的 iPhone 注定是過去式。
           
          iPhone 上的 Home 鍵要徹底消失了,你會想念「一鍵回家」的感覺嗎?
          在初代 iPhone 剛剛面世的時候,大多數電子設備還并沒有養成向蘋果致敬的習慣,那時市面上常見的黑莓和摩托羅拉手機還配備著全尺寸鍵盤,更多的是九宮格按鍵,哪怕是之后用上了電阻觸摸屏,諾基亞也好歹會設計三四個按鍵放在屏幕下方,這些都和 iPhone 毫無相似之處。
           
          iPhone 上的 Home 鍵要徹底消失了,你會想念「一鍵回家」的感覺嗎?
          但大環境改變得很快,如今我們都已經習慣了正面只帶著一顆按鍵的手機,也并不會覺得這是什么反人類的設計。只不過當你手握當今集成度最高的電子設備,若無其事地按下 Home 鍵返回到主屏時,可能并不會去思考,最初蘋果為什么要給 iPhone 做一顆 Home 鍵?而十年后的今天,為什么我們又要和它匆匆告別呢?
           
          多點觸控屏和實體按鍵,注定是兩個時代的產物
           
          對于發明了 iPhone 多點觸控屏的人來說,按鍵從一開始,就不是一個必要存在的東西。
           
          故事的開頭始于一位名叫韋恩·韋斯特曼(Wayne Westerman)的電機工程研究生,按照原本的計劃,韋恩應該會投身到更有未來感的人工智能技術研究上。不幸的是,他在念大學時就患上了肌腱炎,據說這是一種重復性的過度疲勞損傷,所以每當他在寫論文時,雙手會慢慢開始疼痛,然后他只能在電腦前休息數小時才能繼續工作,而有時候疼得厲害,他連一頁論文都打不下去。
           
          iPhone 上的 Home 鍵要徹底消失了,你會想念「一鍵回家」的感覺嗎?
          “我再也受不了按鍵了。”韋恩后來是這么說的。正因為有這樣“切膚之痛”,他決定去尋找物理鍵盤的替代品,并和朋友創造出一種“零施力”的手指敲擊方式,加上以前有彈鋼琴的經驗,這也啟發他致力于研究出一塊既能單一敲擊,又可以像演奏樂器一樣識別多個點的觸控板。最后,韋恩成功依靠這塊手勢觸控板打出了三百多頁的論文,這也成了他最有力的研究成果展示。2001 年,他與自己的導師開設了名為 Finger Works 的新創公司,嘗試用這套研究幫助更多手部失能的人。
           
          iPhone 上的 Home 鍵要徹底消失了,你會想念「一鍵回家」的感覺嗎?
          但很顯然,新興技術總能吸引他人的目光,包括 IBM、微軟、NEC 在內的大公司都曾對這項技術抱有興趣,而最后則是蘋果悄聲無息地收購了這家公司,隨后蘋果的交互團隊簡化了原本的手勢資料庫,并拿去給喬布斯展示。這些都是 iPhone 原型機出現之前就已經發生的故事。
           
          所以,就和所有針對小眾群體再到面向大眾用戶的普世技術一樣,多點觸控屏的出現并不是一個人的功勞,而是建立在無數人的汗水和點子上的。以前屏幕僅僅是顯示內容的載體,而現在,我們都已經習慣了拿出手指按上去的操作,看看屏幕中的元素是否會隨著手指的移動而產生變化。
           
          iPhone 上的 Home 鍵要徹底消失了,你會想念「一鍵回家」的感覺嗎?
          這種基于觸控屏的交互如此自然,以至于 iPhone 剛亮相時,鮮少有人會把焦點放在底下的實體按鍵上。當時還有人發出質疑稱,為什么有了觸控屏,還要再做一個實體按鍵?
           
          蘋果最初的構想,是做一臺沒有 Home 鍵的觸屏設備
           
          蘋果擅長做減法,也鐘情于極簡設計,哪怕只是稍微繁瑣一些的操作流程,它都會想方設法地尋找替代品,而實體按鍵自然是首個要消滅的對象。
           
          在設計初代 iPod 用戶界面時,為了不用對著加號按鈕按一千次去選歌,蘋果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轉輪盤,當時菲爾·席勒(Phil Schiller)認為,這是一個能夠在任何列表中實現迅速導航的最佳方式,不管是歌手列表還是歌曲列表,只要你越快滑動轉輪,列表就會滾動得越快,反之亦然。所以就算是你對著一個很長很長的列表,有了滾輪,也可以很快滾到底部。
           
          iPhone 上的 Home 鍵要徹底消失了,你會想念「一鍵回家」的感覺嗎?
          但早期的 iPod 并沒有趕上觸摸屏的時代,所以設計師依舊需要額外設計四個按鈕,分別負責播放/暫停、前進、后退和菜單的功能。據說喬布斯則一度想要將按鍵的數量從四個砍成三個,可是工程師絞盡腦汁,也想不到如何靠三個按鈕來實現多層級列表的自由切換,喬布斯才作罷。
           
          但在多點觸控屏出現以后,交互層級的問題顯然就不再是問題了。通過手指,你還可以用觸摸、拖動、拉拽等更直覺流暢的手勢來操作那些平面 UI。只要想撥號,屏幕上就會有數字;想寫東西則會彈出一塊鍵盤,而不需要的時候它就會自動消失,這些都可以直觀地在屏幕上體現出來。所以,蘋果的設計團隊在構想 iPhone 形態的時候,帶有 Home 鍵的方案本來是在考慮范圍之外的,因為有了多點觸控屏,實體按鍵對應和很多功能都可以做到屏幕中去,而且還不用遮擋視野,仔細想想還真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。
           
          iPhone 上的 Home 鍵要徹底消失了,你會想念「一鍵回家」的感覺嗎?
          2004 年,蘋果設計出一款名為“035 號”的模型,在以《Jony Ive》為名的傳記中,我們也得以看到這款原型機的真身。從現在的角度看,與其說這是一臺手機,倒不如說是一塊大號的 iPad,關鍵是它沒有 Home 鍵,正面就是一整塊的屏幕,這個核心設計理念是喬納森·艾維(Jony Ive)很早就確定下來的。
           
          iPhone 上的 Home 鍵要徹底消失了,你會想念「一鍵回家」的感覺嗎?
          按照艾維自己的說法,他覺得沒有什么東西能夠轉移用戶對屏幕的關注,同時還給出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——“無邊泳池(the infinity pool)”。
           
          這種泳池有何特別呢?它一般只會出現在高端的酒店和度假村中,另外就和圖片顯示的那樣,你并不會看到泳池的邊界,如果面積再稍微大一點可能連盡頭都看不到,水平面就好像直接延展到地平線一端,并和大海和天空融為一體,確實非常漂亮。事實上,現在的全面屏手機就是朝著這個方向來發展的。如果說,以前的 iPhone 只有在息屏狀態下才能實現這種效果的話,那么現在的 iPhone X,無疑是讓整塊屏幕也朝著這個方向邁進了一大步。
          13886113312
          色欲亚洲欧美日韩精品自拍|久久久久久久性潮|亚洲永久精品ww47人人网|久久不见久久见WWW日本

          1. <acronym id="fcznd"><strong id="fcznd"><xmp id="fcznd"></xmp></strong></acronym>
              <li id="fcznd"><ruby id="fcznd"></ruby></li>